数据显示,境外铁矿石掉期交易量2012年已超过1.2亿吨,其中金融机构占60%,国内钢厂受境外风险管控等限制,交易量仅占5%。4月全球铁矿石掉期及期权交易量持续强劲增长,同比增长近3倍,新交所清算量已超过1850万吨。4月26日,新交所的铁矿掉期及期权的开仓合约达到创历史新高的 2015.75万吨。
据了解,在大面积亏损和贸易国际化的趋势下,国内不少钢厂在新加坡和香港等地设立了办事处,以便更灵活地参与套保。
2010年以后,进口铁矿石定价周期缩短,从长期协议价格逐渐转变为指数定价。据了解,在该定价模式下,10%—20%的现货招标矿的价格将决定另外80%—90%的协议矿价格。这就造成钢材价格上涨的时候,铁矿石价格会提前上涨,而钢价下跌时矿价则滞后下跌,使得钢厂面临更大的成本压力。
随着铁矿石金融属性越来越强,指数定价的模式将逐步向期货市场定价转变。能否很好地利用铁矿石金融工具,规避矿价波动的风险,寻求更有利的矿价,已经成为国内钢厂必须面对的课题。